有些产妇很想
母乳喂养,可是生完宝贝都好几天了,就是不见奶水下来,心里很着急。要知道,越着急奶水会越少,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——
下奶方法1——让婴儿多吸吮乳头
研究证实,产后1周至
2个月内,泌乳主要依靠婴儿的吸吮刺激来促使垂体促乳素分泌上升,垂体泌乳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。因此,产后尽管身心疲惫,乳房也不一定感到发胀,但最好坚持在产后30分钟即给宝贝开奶,让宝贝及早地吸吮乳房,刺激乳房尽快分泌奶水。最好与宝贝同室同床,这样可以便利产妇经常让宝贝吸吮乳房。多次不定时地吸吮,可以刺激产妇的大脑分泌释放
催乳素。另外,只要宝贝一啼哭就抱起来喂奶,以促进产妇体内的催乳素分泌增多,增加乳汁的分泌量。
下奶方法2——产后要注意愉快心情
精神因素对产后泌乳有一定的影响。因此,产后要注意保持好心情,暂且忘掉烦恼,把家务先扔在脑后,充分地休养身体。不要总是对宝贝是否吃饱、是否发育正常等问题过多地担心。精神上的振奋和愉悦会促使体内的催乳素水平增高,从而使奶水尽快增多。
下奶方法3——对乳房进行按摩
产后,最初由于静脉充盈使乳房发生膨胀,此时仅有少量的初乳分泌。初生儿经常吸不出多少奶水,往往不愿意再吸吮。而产妇的乳房却很胀痛,碰触时疼痛难忍。有时不一定能完全尽心让婴儿吸吮。经验表明,
乳房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下奶方法。
方法为每次哺乳前,先将湿热毛巾覆盖在左右乳房上,两手掌按住乳头及乳晕,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轻轻按摩10-15分钟。经过按摩既能减轻产妇的乳胀感,又能促使奶水分泌。因为按摩乳房的作用相当于婴儿对乳头的吸吮刺激。这种刺激,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穿入下丘脑,促使脑垂体生乳激素释放;反射性引起脑垂体释放
催产素,刺激乳腺和乳腺腺管收缩,将乳汁射入通向乳头的输乳管里,进而促进奶水分泌。
下奶方法4——进食催乳食物
有些食物具有促进奶水分泌的作用,产后如果奶水不下,或少奶、无奶,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母乳喂养的机会,不妨试一试以下的催乳食疗方。
哪些中药可为
产后催乳
漏芦:漏芦有清热解毒、消痛散结、通经下乳之效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其“主皮肤,恶疮疽痔,湿痹、下乳汁”。常用于乳汁不下、
乳房胀痛、肿痛,经行不畅,皆有良好的效果。乳汁不下、乳房胀痛可与穿山甲、王不留行配伍应用。
桑寄生有祛风湿、益肝肾、安胎之效。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、腰膝酸痛、胎漏下血、
胎动不安、有很好的效果。用于产后乳汁少、乳汁不畅、或乳房胀痛,可与路路能通、丝瓜络配伍应用。
玉米须当食用成熟之玉米须,秋后剥取玉米时可获得。
民间喜用其治疗肾炎、水肿、有利水消肿、利湿退黄之效。《滇南本草》认为其“宽肠下气,治妇人乳结、乳汁不通、红肿疼痛,怕冷发热,头痛体困”。常用量30—60克,水煎服。乳汁少、乳汁不畅,可与猪脚炖服1日2次。
通草:通草为常用中药之一,有清热利湿、通气下乳之效。《滇南本草》认为能“明目退热、催生、下胞、下乳”。本品有利尿及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。常用于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,对产后乳汁不畅或乳汁不下有奇效,常与王不留行、穿山甲配伍煎服。
王不留行有治血通经、下乳消痈、利尿通淋之效,被誉为妇科通乳良药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王不留行能走血分,乃阳明冲任之药,俗有“穿山甲、王不留,妇人服了乳长流”的谚语,是民间常用的通乳要药之一。产后乳汁不通,配穿山甲可以增强通乳之力。产后气血亏虚、乳汁稀少者,则配黄芪、当归。王不留行还能补气血以增加乳汁,对乳汁不畅引起的
乳腺炎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穿山甲有下乳、活血消症、通络、消肿排脓之效。《本草纲目》认为其“通经脉、下乳汁、消痈肿、排脓血、通窍、杀虫”。“穿山甲入厥阴、阳明经,古方鲜用,近世风疟、疮科、通经下乳用为要药”。本品能疏通气血而下乳,因气血雍滞而乳汁不下者,可单用,或配伍王不留行;若气血虚而乳汁稀少者,配伍黄芪、当归等益气药同用。
路路通有祛风通络、利水、下乳之效。用于乳汁不通、乳房胀痛,常与王不留行、穿山甲、漏芦等配伍应用,通乳效果极佳。